浮戏山作证:23年前巩义石殿村发生了惊天大事

★王剑松

共产党--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名词,我加入共产党,做了共产党,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方志敏(摘自赵井然笔)

一、党旗映红浮戏山

2000年是个千禧龙年。这年12月28日,对于位居浮戏山坳里的巩义市新中镇石殿村的山民们来说,是个最不幸的日子。他们的当家人——新中镇党委委员兼村党支部书记赵井然同志因公事在车祸中不幸以身殉职,终年仅有32岁。憨厚的山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上级派来的这样好的干部就这样匆匆逝去。他们一个个用满是老茧的手揉着泪眼,仰天长叹:“天啊,好人咋就不长寿哩!”

“老赵可真是党的好干部啊!”

由于石殿村与赵井然老家相距甚远,多数群众无法参加赵井然的葬礼,山民们便把村支部唯一的党旗悬挂在赵井然的办公桌旁,面对党旗祭奠赵井然的英灵,表达着他们对这位年轻党员的无限沉痛的哀思。鲜艳的党旗映红了蜿蜒绵亘的浮戏山。

山民们痛哭之余,就巴望着记者来深山里采访,把老赵的事迹登到报纸上,他们整整盼望了半个年头。

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近日,笔者来到了石殿村。采访在村委主任马秋敏家场院石桌旁的弯腰桃树下进行。消息不翼而飞,山民们或扛着家什、或抱着孩子、或拄着拐杖从数里远的山圪崂里络绎不绝地走来。他们众口一词,群情激奋,像暴发的山洪争相倾诉一个年轻共产党人那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

二、“白面书生”当支书

石殿村位于嵩山北麓的浮戏山区。这个村四面被层层大山所包围,全村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5个村民组,146户人家,520口人,分布在20个山头下的山坳里。全村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下山去新中镇要走7公里的盘山路,但不知要绕多少个胳膊肘弯。新中镇距巩义市区还有30公里。新中镇是巩义市最偏远的镇,而石殿村则是新中镇最贫困、闭塞的村。

1999年6月份,巩义市乡镇换届,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副科级青年干部,在报名参加的200人中,通过笔试、面试和资格审查,只有19人入选。原市统计局综合科科长、年仅31岁的赵井然以优异的成绩闯过三关,榜上有名。市委要求入选者下乡村任支书挂职锻炼一年。于是赵井然被分派到了全市最穷的石殿村。

赵井然,1.85米的个头,瘦高的身材,白皙的脸上戴一副近视眼镜,咋看都是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摆在这位白面书生面前的石殿村,是一幅多么落后的景象呵!全村所有的石窑均依山崖而建,石窑墙相连的户极少,分散地让人难以辨认出这是村庄。所有人家均不建院墙,在石窑里能听见山上树林内放牧者的吆喝声和山鸟的鸣叫声。三组赵家玲,四组醋淋沟顶,五组焦沟岭分别占三座山头,组与组之间的距离相隔2.5公里山路。全村最小的村民组是第四村民组,只有13口人。山民们仍然采用着“吃水靠肩挑,做饭靠柴烧,走的羊肠道,住的石头窑”的原始生活方式。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仅有780元。就是这个村,过去由于村务不公开,干群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一度出现群众上访告状到巩义市委和郑州市委,各级领导提起石殿村都感到头疼。

重重困难,没有把这位白面书生吓倒,他用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寻找着改变石殿村贫困面貌的途径。

初来乍到的赵井然,没有召开群众大会,而是独自一个爬高山越峡谷对石殿村进行全面的了解。他到石窑草庵,他到田边地头,与群众谈心,拉家常,了解群众的心声和村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年龄大的,他就以叔伯相称;同龄者,就以兄弟相称。赵井然谈话慢声斯语,一团和气。山民们感到他不是上级派来的“官”,全村大人小孩就开始喊他“老赵”。他走到哪家就吃到哪家,晚上就住在村民李振卿家中,他自己给自己规定:他在谁家吃一天饭就付给5元钱的饭费,村民们坚决不收,他就很婉转地说:“我是吃公家饭的,经济比你们都强。”

通过近一个月的走访,他的足迹踏遍了石殿村的每个山头以及山下的沟沟壑壑。作为农民子弟的赵井然,他觉得石殿村地处深山,条件恶劣,尤其看到这里的山民们那落后的生活方式,他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沉重,他对这里的群众产生了怜爱之情。他想,艰苦的条件能够锻炼人的意志,组织派他来就是要给群众办实事,如果不能使他们脱贫致富,就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于是,一个个宏伟设想便在他脑海中萌生。

石殿村存在的矛盾较多,村务管理比较混乱。他认真排查矛盾,分析混乱的原因,逐户苦口婆心地讲政策,说道理,调解劝说。于是,马寅生、张志高家的用电,第二组的宅基地纠纷,修路欠工程款等一系列遗留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为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他通过采取开会学习文件,干部党员讨论会等形式,分析解决班子存在问题,并通过建章立制等方法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学习讨论,开展班子成员谈心等活动,使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提高了,相互信任增强了,村干部从他身上看到了石殿村的希望,再也不敢有麻痹思想。村秘书马金有说:“老赵是上级派来的领导,他干得恁卖劲,是给俺村干的,俺还有啥说,请跟着干了。”

为化解干群之间的矛盾,赵井然对支部活动、党员管理、村务公开、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等方面制定了20多项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村民们看着村里气象发生了变化,都议论:“咱村从来没有弄过这,老赵不愧是大学生,弄事一套一套的,人家就是中。”

三、要办群众受益的事

在赵井然的笔记中,曾记着这样一段话:“给群众办实事,要办群众最急需的事;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办长远起作用的事;办力所能及的事;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事。”

石殿村走出去的路只有石殿至楝树口通往新中镇的唯一一条路。这条道路全长2600米,过去曾经能够通车,但因长久失修,路面被冲毁,村民们出村买东西开个小拖拉机还有翻车的危险,干部进村只得步行。1999年10月份,赵井然和村干部研究决定要整修石楝道路。

修路的当天,赵井然第一个来到工地。在分路段时,他要求给自己分一段。村干部们不理解地劝说:“你只要指挥着我们把路修好就行了,出力活我们干。”他却说:“出点力算什么,权当锻炼身体了。”开工后,他边指挥边劳动,他任务完成了还帮助没按规定修的户干活,给他们做示范。在赵井然的带领下,这条路终于修好了,使原本坑洼的道路能通汽车。去年春季,赵井然与交通部门联系又打通了石殿至魏寨的道路,这条道路通往巩义米河镇,使过去闭塞的石殿村有两条路基平稳、车辆可安全行驶的大道。

石殿村过去架线是木杆,用电不安全,电压不稳,灯泡不明。1999年底,经过赵井然到电业部门多方争取,花费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全村农电网改造,更换了水泥线杆和大功率的变压器,使动力线通到绝大多数群众家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

2000年春夏季节,连续数月干旱无雨,石殿村人畜吃水异常困难。赵井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去巩义到郑州,通过多方争取,在镇党委政府的协助下,得到了巩义市扶贫办和郑州市人大以及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筹资10余万元,在赵井然的带领下,经过全村群众6、7、8三个月的艰苦奋战,分别在山上竹园老泉、扳倒井泉和焦岭泉建了五个畜水量分别达50吨的畜水池,在全村村民家中也分别建起76个水屯。从而使石殿村再也不为干旱缺水而发愁了,此外还埋设了蜘蛛网似的自来水管道,使全村家家户户一拧水龙头,就流自来水,村民们再也不用挑水了。

石殿村在赵井然的带领下,仅仅一年半时间,为这个穷山村办的实事一件接一件。他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没有物资,他就下山到有关部门去争取,资金和物资到位后,他就抢着与山民一起劳动。500多个日日夜夜,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石殿村的发展上。

1999年底赵井然多次到郑州市民政局争取资金,对学校教学房顶漏水进行了整修,又为4名公办教师建了伙房。多方筹资1.2万元,建成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小前端,将清晰稳定的电视节目传到了深山,山民们看到了外面的信息。应群众急需,经过多次与邮电部门联系,整改村里的电话线路。新增线路100对,使全村电话装机由过去的1部,增加到现在的52部,三分之一的家庭通上电话;为实施富民工程,赵井然又通过与农行等部门联系,争取扶贫贷款5.7万元,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使全村29户群众发展起了养牛、养羊等养殖业……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古老而闭塞的石殿村,在赵井然的带领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0元,比1998年增长19%。一组组长李宗周扬眉吐气地说:“俺村过去10年、20年都办不到的事,老赵来一年多就全办到了,俺村现在的基础打好了,光说以后咋发展了,这都多亏老赵啊。”

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赵井然1968年出生在巩义市北山口镇一个贫困的家庭。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父母努断脊骨供他,才供出了他这个大学生。穷家的孩子早当家。为给父母减轻负担,放假期间他就打工出苦力挣钱,并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石殿村的群众都知道,一年多来这个年轻的“老赵”给村里办了这么多事,不知跑了多少腿,给上面的领导说了多少话。他经手的钱成千上万,但却舍不得乱花一分。为省钱他总是夹着提包步行着下山走到公路上出去办事,再步行上山回村。连两元钱的租三轮车费都舍不得花。一年多来,他来来往往匆匆忙忙奔走在山路上,一双双脚印印满了他自己亲手整修的山间道路。

村干部纷纷说:“你经常出门办事,买一辆便宜的摩托车骑着方便。”他却执意不肯,并说:“咱出去是向上级要钱,上级领导是让咱石殿村脱贫致富才支持咱。如果将钱花到别处去,还不如不向人家要。”

村里的电话线架通后,村支部也装了一部电话,但仅用了三个月,为了给村里省钱,赵井然硬是把电话给停了。

去年6月份,他和村委主任马秋敏、村会计窦吉星一块去郑州争取吃水工程款,由于郑州市人大领导工作忙,他们等到中午,每人在街上买了一个馍啃了啃。下午一次就取了两万多元钱。窦吉星想,这回说啥也得在街上吃碗烩面。谁知赵井然却决定立即坐车回家,硬忍着饥饿回到村后才吃饭。

村委主任马秋敏说:“我经常跟着老赵出门办事,从来甭想在街下吃饭。他不是扣儿,而是想省点儿钱给村里多办点事。”

赵井然除了在外跑事,剩下的时间就是在村里与群众一起干活。建蓄水池,有他抬水泥、搬石头的身影,渴了喝口山泉,饿了吃块方便面;农网改造,抬电线杆,拉电线他身先士卒;修学校,他第一个捉住家什;修路他也是……

有群众劝说:“老赵,这粗活让俺干,你省点心得考虑大事,甭干出力活了。”赵井然还是那句话:“年轻人出力算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嘛!”

每当夜暮降临时,赵井然除去在村支部的石窑里给村干部一起开会外。就回到李振卿家他住的石窑洞,或设计建设图纸方案,或写申请报告,或看有关农民致富的书籍。年逾半百的李振卿经常催促他说:“老赵,不早了,该睡了。”而他却道:“李叔,您歇着吧,我一会儿就睡。”李振卿知道,老赵屋的灯时常亮到深夜。村民们发现老赵这个白面书生自打到石殿村后脸一天天变黑了,身体也一天天瘦了下来。

五、处处为群众,自己却很穷

“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群众最可爱,最可敬,最可畏。”这是赵井然笔记本中记下的一句话。是的,赵井然太爱石殿村的群众了,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他尤其对孤寡老人、困难户关心备至。

去年夏季的一天,赵井然出外办事,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不一会儿就雷电交加,下起了瓢泼大雨,这雨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出门在外的赵井然,首先想到的是石殿村群众可能会因山洪暴发引起水灾。电话打到李振卿家,询问情况,尽管他得知没有大事,但还是在雨停不久就匆匆赶了回来。

他回村后直奔一组70岁孤寡老人窦长喜家。他知道窦长喜住的石窑是土顶,下这么大的雨,会有漏雨和倒塌的危险。当他走到窦长喜石窑跟前时才长出一口气。心想:还好,没塌。他走进窑里,但见窑顶还在往下渗水,满屋成了水滩,老人的床上铺了张塑料薄膜。他看到这种情景,心里一酸,眼泪涌出眼眶。他感到他这个支书没有当好,让自己的群众受委屈了。

他用沙哑的声音说:“窦大伯,你的窑顶,我一定帮你整修,请你放心。”

赵井然说到做到。2000年7月底,村里建水屯,省下几袋水泥,赵井然叫了几个人,亲自帮助给窦长喜老人石窑结了水泥顶。事后这位老人感动地说:“我有啥功德,叫支书给我修窑,上边派来的干部就是好啊!”

2000年秋季是个大丰收,赵井然察看秋收情况,上山到焦沟岭,当他看到孤寡老人曹保山责任田的一大堆玉米没人挑,老人正柱着拐杖用提兜艰难地往家提。赵井然就借来两个箩筐,把曹保山的玉米一担一担地挑回了家。赵井然的肩膀被扁担拧得又红又肿。下山后去李振卿家吃饭,李振卿问他咋了,他却笑着说:“没啥,您甭管了。”过了好长时间李振卿才听焦沟岭的人说,是给曹保山担玉米压的。李振卿说:“老赵就是这样的人,做了好事,也不给别人说。”

54岁的窦思钦患有糖尿病,没钱到医院诊治。赵井然听说后,就来到窦思钦的病床前进行慰问,并鼓励他要坚强些,病会好的。临走时掏出兜里仅有的80元钱,叮嘱说:“窦大叔,这钱买点药吃吃,病就好了。”窦思钦知道他的病已到了晚期,老人拉着赵井然的手哭着说:“老赵,你来到咱村后,咱村变了……我这病怕是不行了……,咱村只要好起来,我死也瞑目了……。”

窦思钦去世时赵井然在外办事,回来后听说窦大叔不在了,遗憾之情袭上心头,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他来到窦思钦的坟前,深深地举了个躬,喃喃自语:“窦大叔,你放心去吧,咱石殿村一定会好起来的,没钱是暂时的。”

2000年春季,赵井然走访群众上山到醋淋沟顶,当走到李长寿家时,全家3口人正在吃饭,赵井然发现李长寿吃的面条内没有菜,并且嗅到股甜味,就问:“你咋吃起甜面条了?”李长寿笑着说:“近段没有下山去买盐,就这甜的凑合着吃一顿吧。”老伴在一旁嘟哝着:“没钱买盐,没法说了。”

赵井然听了这话,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李长寿家刚建石窑,花了不少钱,家庭负担大,经济非常紧张。心想:多好的群众呀!当他生活遇到困难时,还不肯求别人帮助,而是将苦水默默地往自己的肚里咽。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他心中萌生。这犹如一堂政治课,更增加了赵井然让石殿村脱贫致富的决心。他摸摸衣袋,掏出仅有的20元钱说:“去买点盐吃吧。”李长寿说啥也不肯收。赵井然还是那句话:“我是吃公家饭的,比你强,收下吧。”

赵井然在石殿村只说:“比你强”的话。那么他家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呢?

1990年7月,赵井然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夹津口乡政府工作,1993年5月调到市统计局。曾先后担任过农普办副主任,综合科科长等。1997年被评为国家级“第一次农业普查先进个人”。

人们都知道统计局是个“清水衙门”。他那长年务农的父母因供他上大学,经济上早已力不从心。他1993年结婚时,经济拮据,岳母是个离休干部,为了女儿的婚姻大事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在巩义市郊偏僻的地方买了一套价值3万多元的高层商品房,使赵井然简单地举行了婚礼。

在赵井然到石殿村任支书时,他的妻子因单位不景气,已下岗很长时间(记者采访时,他的妻子仍然下岗在家,没有找到工作)。三岁的儿子在上幼儿园,他的工资养家糊口已很紧张。村委主任马秋敏说:“有一次我和老赵一块出门办事,他的皮鞋坏了,到商场后,他就只问便宜的皮鞋,最后通过讨价还价,25元钱,买了一双连农民都嫌价钱低的皮鞋。”

2000年春节,石殿村的干部们想着老赵在石殿村办了很多事,只是付出,却没有占一分钱的光,他的春节肯定很难过好,村委主任马秋敏就买了点东西让他往家带,赵井然坚决不要。

他当村支书期间,没有一个村干部知道他家在哪里住,马秋敏无奈只好作罢。

当年春节期间,赵井然带着妻子和孩子只买了几种青菜回老家看望父母。见面后,他很歉意地说:“平常我没有时间回来看看,过春节了,也没给您买啥好东西……”老人平时听不少人说儿子的好话,就嗔怪道:“买啥好东西,只要你把工作干好,那比啥礼物都强。”

他以同样的方式给岳母拜年,他对岳母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这做儿子的平时因为忙,没有尽到孝心,您可得多担待。”岳母没多说什么,只是望着井然变黑了,变瘦了,就关切地说:“以后要吃好饭,你还年轻,要注意身体啊!”

也许,由于赵井然有这样好的家庭支持,才使得他坚定了干好工作的决心。

六、英灵永荡浮戏山

2000年12月27日夜,石殿村支部的石窑内,在赵井然的主持下,正在召开2000年总结和2001年规划打算会,当天巩义市扶贫办打来电话,催要石殿村的2000年工作总结,明日务必送到市扶贫办。

2000年度的成绩自然是可观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对2001年的打算,赵井然更是信心百倍,他决定:1、要完成石楝道路和石魏道路的铺油工程;2、选择两个项目,办企业;3、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4、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

会上赵井然安排了村里近段要做的工作,会议结束时,已是深夜10点钟。他对村委会主任说:“今晚上我把总结写写,明一早咱俩个去巩义送总结,我在沟口等你。”说完掏出20元钱交给村会计窦吉星说:“明天你把这钱给振卿叔,这是这几天的饭钱,我给他,他可能不会收。”说完,他拿着手电筒把村干部一一送到沟口。

当他回他住的石窑的路上,一阵寒风袭来,使人直打冷颤。就在这时,不知听谁说了句,孤寡老人61岁的李志敏被子烧了。说者没心,听者在意。赵井然想,李志敏老人是个脑病人,平常他都很难照顾好自己,前几天他去看过这位老人,光席上就放着一个破被子,他正想将他的被子送去一个。他的被子烧了,这十冬腊月大冷天,如果不盖被子肯定要冻死他。想到这里,他快步走进他住的石屋里,将自己的两条被子抽了一个,就给李志敏老人送去了。

赵井然回来后,就和衣靠在床上,盖着单薄的被子,写起了工作总结……

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天气寒冷,赵井然口里哈着热气站在沟口等村长马秋敏。等了好一会,马秋敏才来。

马秋敏见到老赵,听他说话像是感冒了,赵井然却说:“没有事,可能着凉了。”

两人厮跟着走出了石殿村,总结需要加盖镇政府的章,赵井然就直接去了新中镇政府。2000年6月份,市委正式下文任命他为新中镇党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几日没去镇机关,杂事较多,整整忙了一上午。下午,还是为了给石殿村省钱,就趁别人的车往巩义扶贫办去了。

谁也没有想到,赵井然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新中镇,就再也没有能够回到他朝思暮想牵肠挂肚的石殿村!

他走了--怀着对石殿村没有完全脱贫的遗憾,怀着对石殿村500多口人的眷恋,怀着对父母未尽孝心的愧疚,怀着对下岗妻子和六岁儿子生活的担忧,永远、永远地走了!

追悼会上,赵井然的父亲把从赵井然事故时的衣兜里掏出的那份“2000年度工作总结”,双手捧给了新中镇党委书记。这是赵井然给党交的最后一份答卷。

赵井然走了,他仅有32岁,他的党龄也仅有7年。

赵井然走了,这个年轻的党员的名字,将会与浮戏山同在,相关他的故事将永远留给石殿村的山民们,代代相传。

  • 版权声明:浮戏山作证:23年前巩义石殿村发生了惊天大事 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jx027.com/article/666558.html

猜你喜欢

最后一条辫子

最后一条辫子

村里最后一个留辫子的男人居然是1975年去世的。而且,至死都没有舍得剪掉他那一条细溜溜的灰黑白三色混杂的爬满了虱子的辫子。19...

偏袒右肩 2022年11月17日
古代度量衡——计量工具

古代度量衡——计量工具

古代度量衡——计量工具黄帝“设五量”,有“权衡、斗斛、尺丈、里步、十百”,简称为度、量、衡、里、数。“度、量、衡”是古代对长...

长安今何在 2022年11月17日
成语典故之程颢、程颐•见猎心喜

成语典故之程颢、程颐•见猎心喜

北宋时期著名学者程颢,字伯淳、明道,西京洛阳伊川(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人,世称“明道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

遇见河洛 2022年11月18日
故事丨古香幽幽窎桥庄

故事丨古香幽幽窎桥庄

古香幽幽窎桥庄罗村镇大窎桥庄,在黉山北坡脚下,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是罗村镇四大庄之一。庄名窎桥...

夕阳红似火 2022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