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段巡警总局
在天津提起“大局子”,人们立即想起金汤桥西头的“天津警察总局”。其实许多人不知道,在河北区锦衣卫桥大街也有一个“大局子”,它就是清末袁世凯在这里设立的“天津北段巡警总局”,当地人称呼它为“局所”。
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年8月15日),直隶总督袁世凯,代表清政府在天津接收八国联军组成的军事殖民统治机构“督统衙门”,并于当日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开始了由地方警察管理城市的尝试。
同年10月,袁世凯将天津巡警总局改为天津南段巡警总局,增设天津北段巡警总局,以段芝贵为总办,管辖天津市金钢桥以北地区。北段巡警在西沽、塘沽、山海关、秦皇岛、北塘等处设立巡警分局。宣统二年(1910)四月,直隶巡警道在天津成立。首任道员为舒鸿贻。同时,将天津南、北两段巡警总局合并,改称直隶全省警务公所。第二年,南、北两段复分,南段巡警总局隶属于巡警道;北段巡警总局隶属于新练军。民国以后成立“天津警察厅”,北段巡警总局才合并到警察厅。
上述文字是大家都熟知的内容,然而“北段巡警总局”具体设立在何处,却没有一篇文章涉及,岂非咄咄怪事。笔者曾在百度发现一篇文章,称“北段巡警总局”设在“贾家口”,但具体在“贾家口”的什么位置,又没了下文。其实“北段巡警总局”并没有在“贾家口”,而设在了原锦衣卫桥村村公所的位置。在锦衣卫桥大街中间东侧有一片灰砖平房,前门临街,左中右各有一条胡同,如同旧时官署的箭道。大院十分宽敞,有三进院深,门前栽有许多石柱,上有铁环,都是拴马桩。按照解放后的河北区地图,这片平房应该在锦安胡同与锦东胡同之间(如图)。

笔者出生在光耀里,族内几家亲戚都住在礼先胡同,礼先胡同中间有一向北拐弯的胡同,拐进去不远,就是警察总署的后墙,锦安胡同就是沿着警署围墙建的胡同,因位于“北段巡警总局”的南边,以前这块地方叫“总署后”,也没有多少人家。后来建房的人家多了,便起名王家胡同,文革中一度改为“学军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改为锦安胡同。儿时总去那条胡同玩,因总署后院的马厩塌了,土都堆在胡同里,时间久了就长出不少杂草野花,吸引了许多昆虫落在此处,是孩子们玩乐的好地方。据我父辈讲,他们小时候总能见到巡警局的马队在大街上横冲直闯,总署的后院就是巡警局马队的驻地。老一辈的锦衣卫桥人就称这“北段巡警总局”为“局所”或“总署”。《天津通志》上曾记载锦衣卫桥着过一场大火,就和巡警局的马队有关。1912年3月,袁世凯为定都北京,反对南下,一手策动了兵变,史称“壬子兵变”,袁世凯的亲兵张怀芝部驻扎在西于庄一带,当晚兵分两路,一路从天津北站向南抢下来,一路直奔河北大街、大胡同、估衣街。北站一路人马重点洗劫了大经路的造币总厂,变兵们砸开库房,将银币的原料和成品抢劫一空,事后统计,这次洗劫使造币总厂损失了白银30万两。事发当晚,造币总厂浓烟滚滚,院内路上到处散落着银元和铜元,这又给了一些不法之徒浑水摸鱼的机会,变兵走后,一些人趁火打劫,到造币总厂院内捡拾地上散落的银元,收获甚丰,据记载,厂门前一缝穷老妇都捡拾了一盆银元。时有造币总厂护厂队队员李德功,趁乱捡拾银元“得财甚巨”,事经捕盗营探知,特于翌日清晨,协同北段巡警局警员一起到李德功家起获赃物。李德功家住锦衣卫桥大街北头一带(造币总厂的工人大都在锦衣卫桥、陈家沟子一带居住),李某见马队来抓人,竟放火拒捕,那日风大,火起后失控,又将邻居家点着,瞬间火烧连营,李某见大势已去,抱着银元亦跳入火内“立时烧毙”。事后,北段巡警总局及马队还得到了警察总局杨义德的嘉奖。
如今,这些陈旧的往事早已被人们遗忘,但“天津北段巡警总局”曾经设立在锦衣卫桥大街毕竟是历史史实,我们应该让后人们知道这个曾经史实。遗憾的是《河北区地名志》上,并没有记载,甚至连单独列一个词条都没有。笔者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最后在“锦安胡同”的词条释文里找到了只言片语,才证实了“北段巡警总局”的存在。“锦安胡同:位于锦衣卫桥大街中段东侧,属小关大街街道办事处,西起锦衣卫桥大街,折北至锦东胡同。长150米,均宽2.2米,最窄1.5米。原为菜地,1902年药商王文远建房,因位于巡警局北段总署之南,取名‘总署后’。后房多成巷,遂名王家胡同。‘文革’中一度改为‘学军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重名,更为锦安胡同,以锦衣卫桥大街得名。”《河北区地名志》p254